- 登入
- 註冊


在設計台指期自動交易策略時,回測品質往往決定了策略的實盤成敗。那麼,回測長度要怎麼設定,台指期回測期間的標準是什麼?
為了避免回測結果失真,導致策略無法派上用場,本篇文章將帶你逐步了解關於台指期回測時,該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無論你是剛開始開發策略的新手,或是擁有實戰經驗的進階交易者,都能從這篇文章找到建立回測邏輯的實務依據,並強化策略的實戰穩定性。
在進行台指期的程式交易前,「回測」是一個絕對不能跳過的關鍵步驟。對於使用 TradingView 設計自動化策略的交易者來說,回測不只是模擬績效,更是檢驗邏輯穩定性與資金控管模型的核心環節。
許多人誤以為回測只是「看看策略過去表現好不好」,但實際上它的意義更深遠。因此,以下是我們認為一定要做回測的具體原因:
透過回測,我們能夠將一套策略反覆套用在過去數年的歷史資料上,觀察它在:
這些狀況無法單靠「直覺」去推論,必須經過實際測試後的績效曲線與統計數據來驗證,否則實單部署後容易出現「紙上富貴、一開倉就爆」的情況。
根據我們的經驗,很多時候有些策略績效表面看起來獲利穩定,但當實際進行回測時,會發現該策略其實:
因此,透過回測我們可以更清楚以下幾點:
總結來說,回測的本質並不是要「預測未來」,而是驗證策略能否跨越過去的市場風險與條件,若它過去在不同波動環境中都能生存,在未來就更有機會達到穩定的績效表現。
在 TradingView 進行台指期策略開發時,多數人第一步就是「執行回測」。然而,如果回測的時間長度設定不當,將直接導致回測結果失真,進而誤判策略可行性,甚至在實際執行交易時產生大幅虧損。
舉例來說,如果策略的回測長度太短,可能會出現以下問題:
同樣地,回測長度也不是越長越好。例如台指期在 2017 年 5 月以前尚未開放夜盤交易,如果你將回測時間拉到 2017 年以前,因為成交量與流動性結構完全不同,可能會導致出現策略邏輯不相容的問題,造成失真或錯誤的績效判斷。
在 TradingView 上為台指期設計策略時,許多交易者會問:「回測該測幾年比較好?兩年夠不夠?五年會不會太久?」
但實際上,回測期間並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答案,而是應根據策略邏輯與歷史資料條件去決定。以下是我們建議在設定回測區間時,需要要思考的點:
根據上面的思考點,以下是針對不同的交易策略,整理出比較適合參考標準:
請注意,每個回測區間,都需要包涵至少兩次以上的多空循環。因為策略在模擬環境下的好表現,只能說明它適應了這段時間的市場規則。真正具備實盤潛力的策略,必須經過至少兩輪市場多空轉變的測試,才具有更高的參考價值。
了解完上述回測區間的標準後,在實際用 TradingView 進行回測時,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就是「資料拉不夠長,導致回測區間卡住」。
這是因為,根據 TradingView 的方案不同,能夠載入的 K 線資料上限不同,從而影響回測資料的使用深度和力度。以下是 TradingView 不同版本可載入的 K 線數量:
以 Premium 為例,進行台指期回測的話,以下是不同 K 線週期能夠進行的回測期間:
註:以上是針對單一圖表、單一商品的最多 K 線數量,而非整體帳戶顯示的數量。另外,如果想要突破圖表上的 K 線數量限制,進行更長的回測,則可以使用 Premium 專屬的「深度回測」功能。
依照我們的經驗,在進行回測時,如果只參考圖表上的 K 線數量,很多時候的回測期間會不夠長,因此都會需要使用深度回測的功能。因此,如果本身也是有程式交易的需求,我們認為可以直接選擇「Premium」方案。
在台指期的策略開發中,回測不僅是績效驗證,更是策略是否具備「跨市場生存力」的關鍵檢核。
對於台指期來說,合適的回測長度,應該根據策略的特性與預期風險場景來設定,資料週期的選擇,也應該要考量是否涵蓋了足夠的市場波動、重大事件與制度轉折。
如果你已經理解了回測長度與資料範圍的設定邏輯,並想進一步學習如何:
歡迎參考【TradingView x 台指期 x 加密貨幣|量化交易全方位實戰】線上課程。
不行。免費版雖然能測試短期策略,但最多只能載入 5,000 根 K 線,不適合做中長期策略的樣本測試,建議至少升級至 Plus 或 Premium。
不一定。因為台指期是在 2017 年才開放夜盤,因此回測過早的資料反而會造成失真。同時,回測期間並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答案,而是應根據策略邏輯與歷史資料條件去決定。